今天是
  • 无障碍服务
    当前位置:首页-检察新闻
    检察新闻
    【开检普法】远离诈骗“五毒” 开检“粽”在你身边
    时间:2024-06-07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    开检普法 远离诈骗“五毒”开检“粽”在你身边

    端午避五毒的习俗

   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,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,其中,最常见的便是蝎子、蛇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,统称为“五毒”。

    为了驱虫避灾,全国各地都留存了各式各样的防范习俗,比如,插艾叶、挂五彩绳和香囊、喝雄黄酒等等。

    在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中,又会遇到哪些侵害百姓利益的“五毒”,大家又该如何防治呢?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一——警惕帮信

    案例一:

    2022年在校大学生吕某,因被朋友圈中的兼职广告吸引,携带4张银行卡前往外地,并将银行卡提供给

    犯罪团伙用于刷单跑分,接收诈骗资金,后获得报酬4000元。经开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,开原市人

    民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吕某某拘役四个月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切勿将个人手机卡、银行卡、微信、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账户买卖、租赁给他人。

    2.提升个人保护意识,妥善保护好身份证、银行卡等,一旦丢失立即挂失。对于废弃不用的卡,应及时

    办理注销业务,不随意丢弃。

    3.寻找兼职时要谨慎,要在正规机构或网站寻找工作,充分了解工作岗位、内容。不要轻易相信

    QQ陌生人私信、贴吧或街边小广告等信息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二——婚恋诈骗

    案例二:

    2022年,犯罪嫌疑人王某与被害人刘某在某社交软件上结识。王某编造全新身份,让刘某误以为王某年轻貌美

    又有好工作,于是向王某展开追求。二人迅速确定恋爱关系。恋爱期间,王某始终拒绝与刘某视频通话

    或在现实中见面,并多次以节日、生活困难等理由向刘某索要财物,先后收受被害人刘某购买的

    价值近4万元的白金制品、名牌香水等物品。经审查,王某通过个人微信收受刘某转账共计30余万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网恋不要过度投入感情,尤其是没见过面的网友。不要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与表面行为所迷惑。

    2.不要轻信“婚恋对象”口中的“投资”,切莫被对方“日进斗金”的说法所迷惑,天上不会掉馅饼,

    眼见不一定为实,只要对方开始谈钱,就要提高警惕。

    3.如果遇到此类诈骗,请第一时间报警!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三——办证诈骗

    案例三:

    2022年至2023年,李某在没有能力办理驾驶证的情况下,在微信群和其微信朋友圈中发布虚假消息,

    谎称不需要当事人到场、参加考试,自己就能为其办理驾驶证。当有人联系到李某表示想要办理驾驶证后,

    李某便以各种虚构理由向其索要钱财。经审查,李某以该虚构事实先后骗取21人钱财,共计诈骗人民币8余万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切勿有投机取巧心理,只有通过各种正规考试获得的,才是真实有效的证件。

    2.牢记买卖假证均属违法行为,切勿触碰法律底线。

    3.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,马上停止汇款,防止扩大损失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四——刷单诈骗

    案例四:

    2022年,被害人陈某某为赚取刷单费,通过“朋友”介绍,进入临时微信群,并根据群内人安排,

    在某APP中做任务,为明星微博点赞。被告人曹某某等编造刷单返利的虚假截图、利用设定好的“赚钱”

    话术在微信群内发布,诱使陈某某上当,从而帮助境外上线通过网络骗取被害人陈某某24万余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不要随意加入陌生QQ群、微信群,不要轻信群友的收益截图;

    2.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二维码,下载陌生APP;

    3.千万不要相信“继续刷单,才能提现”的谎言,掉入连环骗局,遭受更大损失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五——“手机口”诈骗

    案例五:

    2023年8月,被告人宁某某了解到通过架设“手机口”帮助拨打诈骗电话的方式可以获利。

    之后在明知他人可能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下,仍通过“飞机 APP ”联系上家并加为好友。

    宁某某准备两部手机,其中一部与上家语音通话,另一部拨打上家提供的手机号,双方接通后,

    由上家和机主进行话术沟通。经查,被告人宁某某使用本人手机卡,单独或雇佣他人共计拔打诈骗电话1千余次,

    期间获利2万余元。该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,致使被害人宋某被骗10万余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牢记要求你提供身份证号、姓名、银行卡号等,一定是诈骗,可前往当地派出所进行核实。

    2.国家政务机关在执法时,一定会出示相关文件与身份证明,不会在电话、网络上执法。

    3.加强相关安全意识,了解诈骗套路,提高自身心理素质,客观理性分析事实,避免陷入电信诈骗之中。


    “五月五,过端午,驱五毒,防诈骗”

    开原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为您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!

    祝您端午节幸福安康!


    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新闻

    【开检普法】远离诈骗“五毒” 开检“粽”在你身边

      2024-12-09

    开检普法 远离诈骗“五毒”开检“粽”在你身边

    端午避五毒的习俗

   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,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,其中,最常见的便是蝎子、蛇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,统称为“五毒”。

    为了驱虫避灾,全国各地都留存了各式各样的防范习俗,比如,插艾叶、挂五彩绳和香囊、喝雄黄酒等等。

    在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中,又会遇到哪些侵害百姓利益的“五毒”,大家又该如何防治呢?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一——警惕帮信

    案例一:

    2022年在校大学生吕某,因被朋友圈中的兼职广告吸引,携带4张银行卡前往外地,并将银行卡提供给

    犯罪团伙用于刷单跑分,接收诈骗资金,后获得报酬4000元。经开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,开原市人

    民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吕某某拘役四个月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切勿将个人手机卡、银行卡、微信、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账户买卖、租赁给他人。

    2.提升个人保护意识,妥善保护好身份证、银行卡等,一旦丢失立即挂失。对于废弃不用的卡,应及时

    办理注销业务,不随意丢弃。

    3.寻找兼职时要谨慎,要在正规机构或网站寻找工作,充分了解工作岗位、内容。不要轻易相信

    QQ陌生人私信、贴吧或街边小广告等信息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二——婚恋诈骗

    案例二:

    2022年,犯罪嫌疑人王某与被害人刘某在某社交软件上结识。王某编造全新身份,让刘某误以为王某年轻貌美

    又有好工作,于是向王某展开追求。二人迅速确定恋爱关系。恋爱期间,王某始终拒绝与刘某视频通话

    或在现实中见面,并多次以节日、生活困难等理由向刘某索要财物,先后收受被害人刘某购买的

    价值近4万元的白金制品、名牌香水等物品。经审查,王某通过个人微信收受刘某转账共计30余万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网恋不要过度投入感情,尤其是没见过面的网友。不要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与表面行为所迷惑。

    2.不要轻信“婚恋对象”口中的“投资”,切莫被对方“日进斗金”的说法所迷惑,天上不会掉馅饼,

    眼见不一定为实,只要对方开始谈钱,就要提高警惕。

    3.如果遇到此类诈骗,请第一时间报警!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三——办证诈骗

    案例三:

    2022年至2023年,李某在没有能力办理驾驶证的情况下,在微信群和其微信朋友圈中发布虚假消息,

    谎称不需要当事人到场、参加考试,自己就能为其办理驾驶证。当有人联系到李某表示想要办理驾驶证后,

    李某便以各种虚构理由向其索要钱财。经审查,李某以该虚构事实先后骗取21人钱财,共计诈骗人民币8余万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切勿有投机取巧心理,只有通过各种正规考试获得的,才是真实有效的证件。

    2.牢记买卖假证均属违法行为,切勿触碰法律底线。

    3.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,马上停止汇款,防止扩大损失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四——刷单诈骗

    案例四:

    2022年,被害人陈某某为赚取刷单费,通过“朋友”介绍,进入临时微信群,并根据群内人安排,

    在某APP中做任务,为明星微博点赞。被告人曹某某等编造刷单返利的虚假截图、利用设定好的“赚钱”

    话术在微信群内发布,诱使陈某某上当,从而帮助境外上线通过网络骗取被害人陈某某24万余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不要随意加入陌生QQ群、微信群,不要轻信群友的收益截图;

    2.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二维码,下载陌生APP;

    3.千万不要相信“继续刷单,才能提现”的谎言,掉入连环骗局,遭受更大损失。


    诈骗“五毒”之五——“手机口”诈骗

    案例五:

    2023年8月,被告人宁某某了解到通过架设“手机口”帮助拨打诈骗电话的方式可以获利。

    之后在明知他人可能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下,仍通过“飞机 APP ”联系上家并加为好友。

    宁某某准备两部手机,其中一部与上家语音通话,另一部拨打上家提供的手机号,双方接通后,

    由上家和机主进行话术沟通。经查,被告人宁某某使用本人手机卡,单独或雇佣他人共计拔打诈骗电话1千余次,

    期间获利2万余元。该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,致使被害人宋某被骗10万余元。

    破解之法

    1.牢记要求你提供身份证号、姓名、银行卡号等,一定是诈骗,可前往当地派出所进行核实。

    2.国家政务机关在执法时,一定会出示相关文件与身份证明,不会在电话、网络上执法。

    3.加强相关安全意识,了解诈骗套路,提高自身心理素质,客观理性分析事实,避免陷入电信诈骗之中。


    “五月五,过端午,驱五毒,防诈骗”

    开原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为您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!

    祝您端午节幸福安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