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话振兴㊱丨王晓慢:为无名烈士正名,护送他们“归队”
时间:2024-05-08 作者: 新闻来源:
【字号:大 | 中 | 小】
青山埋忠骨,山河念英魂。2023年3月31日上午10点整,兴城市烈士陵园举办白塔乡塔沟村18座无名烈士墓迁葬仪式。45名烈士遗体终于从荒草萋萋的野地“归家”,此情此景,除了诚挚的敬意,作为这项举动的推动者和参与者,我倍感欣慰和自豪。这件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。2021年6月,《葫芦岛日报》一篇名为《这是一个老兵和村民们多年的心愿:让葬在山坡下的无名烈士回归陵园》 的报道引起了检察机关的注意,兴城市砬子山有18座无名坟茔可能是辽沈战役牺牲烈士合葬墓,现无人管理。砬子山阻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规模极小的一场战役,因其重要性和壮烈程度载入史册。战役结束后,胜利队伍辗转新战场,而牺牲的部分英烈的埋葬地,却成了一个历史谜团。零星资料记载,砬子山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安葬在了白塔乡“白塔”的边上,后迁移到塔沟村山坡下零散合葬。我们推测报道上说的18座荒坟极有可能就是当年砬子山阻击战牺牲烈士的合葬墓。跟领导汇报后,我们达成高度一致,如果情况属实,一定要为英烈“正名”。随即我们开展立案调查。当年7月初,我们顶着烈日第一次走进砬子山,墓地状况只有六个字可以概括——矮土丘、杂草生,情况很不好。陪同我们进山的是塔沟村村书记,一个有过22年军旅生涯的退役军人,多年来,他对70多年前发生在家门口的那场激烈阻击战的史料做过深入挖掘。他说:“独立16团就在砬子山防线,这里距离白塔乡塔沟村非常近,很多牺牲的战士就地掩埋,后来,塔沟村村民自发地将烈士遗骸迁到这儿埋葬。我母亲以前是村小学校长,她每年清明节还会带着学生们去祭扫。”村书记的话,极大地印证了我们的猜想。当时站在18座高矮不均的坟茔前,我暗下决心:一定要把这事做好,把他们的身份确认了,要让他们“回家”。回来后,我们与退役军人事务局沟通了相关情况,经协商,我们决定共同开展行动,一定要确定墓葬的身份。我们深入塔沟村寻访到一位老人,现已92岁高龄,他亲历过那场战争,更是亲眼目睹当时的埋葬过程。他清晰地记得,当时为了安葬这些烈士,有的村民拿出了自己的寿材,有的腾出了家里的箱子、柜子,由于牺牲的战士有几十人,每个箱子、柜子里面只能装殓两三具遗体。下葬的时候,很多村民到现场帮助挖坑。说到动情处,老人几度哽咽,他的证词也成为确认烈士墓最有力的证据之一。最终,在全面调查取证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,我院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》向兴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发检察建议,建议其做好18座无名散葬墓的烈士身份确认以及保护工作。兴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实地核定后根据相关规定,确认了18座散葬墓为烈士墓。山河已无恙,烈士魂归矣。2023年3月31日,我在凌晨4点进山,当第一缕曙光照在砬子山上时,亲眼见证了45具烈士遗骸在散葬75年的18座墓中起出。上午9点整举行送迎仪式,烈士遗骸在塔沟村村民的目送下启程归队,护送车队缓缓驶出塔沟村,沿途高龄退伍老兵敬礼相送。他们终于可以“回家”了!那一刻,我的泪水夺眶而出,这是我们以检察力量为无名烈士正名,让他们在75年后得以“归队”,使命无上光荣。至此,兴城市检察院发出的诉前检察建议得到有效落实,18座无名烈士墓得到全面保护。该案件被评为2021年辽宁省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精品案件,辽宁省检察机关英烈设施保护典型案例。我们以实际行动为红色资源保护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,也为我的“检察蓝”职业生涯增添一抹靓丽红色。新时代、新征程,吾辈当展现新担当、新作为,在助力打好打赢新时代“辽沈战役”中贡献检察力量。